“小三线建设,除了解决各地工业品紧缺的燃眉之急以外,更大的意义在于,打开了农村通往工厂,农业通往工业的一扇窗户,让千百年来扎根于土地之上,本能抵触迁徙的百姓,见到了新生活的细节,事实胜于雄辩,更胜于宣传,这是什么文艺作品都比拟不了的——把工业化的,代表了买地发达地区基本水平的生活,往新占之地的百姓面前一展览,几乎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。在民间,官吏就天然地拥有了极强的民众基础,这是我们本就该争取到的东西:所有想把日子越过越好的百姓,不分出身,本就应该都是我们的同伴。”

“比起批判、问罪、迁徙的威严统治,毫无疑问更该采取的是教化、争取和宽容,对于一些抵触新政策,甚至抱团和政策对抗的百姓,要想方设法地瓦解他们的组织,同时也要细心地去了解他们心中抵触情绪的来源,想方设法地化解,去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,让他们看到更大的利益。

吏目和村民之间本就不存在任何矛盾,都是为了要让日子越过越好,对于百姓,永远都要想着把他们转化为工作上最坚实的依靠,更要看到这些敢于挑头对抗的百姓所蕴含的潜力,倘若不是为了一己私利,或者说,只要为的是自己合理合法的权利,而产生的对抗情绪,都不应该以此来作为排挤他们的依据,只要思想上转变过来,利益上得到统一,起到带头示范作用,对于这样的百姓要正当地给予褒奖,甚至在某种程度上,给他们一些特别的关照。

因为,不可讳言的是,在如今农村人口的普遍素质对照之下,敢闹事,能抱团,可以和吏目对抗的农民,的确是有一定才干的,经过培养能够成为合格的,可以利用的人才,而这在农村人口中是相当稀缺的人才,至少,本人从工作中得到的认识是,在买地进驻时已经超过二十五岁的农户,成材率就大大降低了,长年累月的营养不良,或许影响到了他们的智力发育,这些农户即便吃了几年的饱饭,面色红润,营养明显补回来了,但反应速度也普遍仍慢,学习效率低下,似乎难以胜任最基础体力劳动之外的工作岗位……仅有少数人能突破这样的限制,并且在艰苦环境、敏朝的惯性之下,依然拥有和吏目对抗的勇气。”

“譬如说,本人工作的巽山村中,农民王老三,就是个很好的例子,王老三本来极度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