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过得很快,转眼便到了六月。

在大宋年初换了皇帝之后,半年来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发生。

这让天下的百姓都喘了一口气,在他们看来,没有什么事情发生的日子,便是最好的日子了。

而朝廷减免杂税的政令,虽然通达各地,但实行得比较缓慢,一些收成比较宽裕的地方大多继续收缴,而收成不太好的地方,为了避免方腊之事再起,大多会暂缓催收。

会有这种情况,有两个原因,一是本朝自开国,就鼓励各地州县,在上缴了应缴的税后,再多缴一些财货,这会是官员们的一项政绩,比如先前花了大钱购买东珠献给画宗而升官的梁子美,就是其中的翘楚。

第二是因为朝廷并没有给当地官员留下多少收入,大多应缴尽缴,一站杂税没有定额,是官员与吏员的收入来源,不是那么好封禁的。

赵士程对此的解决方法是严禁各地敬献祥瑞和珍宝,同时降低了向中枢上缴税赋的考评权重,准备温水煮青蛙,花上三五年来改变。

让他有些高兴的是,得益于大宋发达的文教,大宋平民的识字率很高,所以,报纸消息的传播速度很快,他想要下达政令,现在也会同样在报纸上公示一次,提高传播率,免得被欺上瞒下。

六月正是北方夏收的时候,今年夏收还算安稳,没来什么暴雨急风,是一个丰年了。

一起蓬勃发展的,还有京城的工坊,赵士程还是小看了在和平时期,大宋中产阶级的消费水平,工坊外常年车水马龙,等着进货的商人排着长队。有些玻璃温度还没完全降下来,就已经被等急了的商人主动去提货了。

很多人看得眼红想新建工坊,又一时半会不敢挖坊里的工人,便干脆去挖学校里的学生,但这些学生大多要去当一年学徒才能正式上工,有些目光长远的,干脆将家里的孩子拉去报名学习,一时间,神霄学校的生员名额倒成了抢手货,学校不得不扩大了招生数量。

好在学校修建时就已经考虑到了将来扩招的问题,倒也放得下,只是教学质量难免会打点折扣,开启了那种你听得懂就学,听不懂月考过不了就走的淘汰制。

一切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