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延引兵离开后,小将们全都面色凝重,静静等待姜维下令。

可是,姜维一语不发。

想起了历史上,魏国的三路伐蜀。

那场失败的“汉中保卫战”,让后世的很多人,纷纷指责姜维的战略失败。

那是蜀汉炎兴元年(公元263年)8月,十八万魏军兵分三路,大举南下。

西路魏军三万余人,由邓艾率领,出狄道后向直奔沓中,攻打在此屯田的姜维。

中路军三万余人,由诸葛绪率领,自祁山而来,经武街、阴平攻入桥头,试图切断姜维后路。

而东路军的十万主力,由钟会率领,从褒斜道、傥骆道和子午道三路进兵,直扑汉中腹地。

当时的汉中,正是采用的“敛兵聚欲”战略。

姜维跳出邓艾与诸葛绪的围堵,马上就北上阳平关,试图回到汉中统一指挥。

但走到半路,就收到阳平关失守的消息。

考虑到身后还有诸葛绪,姜维只好退守剑阁。

然而,邓艾又从阴平小道绕过剑阁,击败诸葛瞻,直取涪城。

再然后,就是姜维发出“臣等正欲死战,陛下何故先降”的哀叹。

乍一看,正是姜维的“敛兵聚谷”战略,让汉中的防御形同虚设,同时让蜀汉的生命走到了尽头。

然而,事实真的如此吗?

事实是,蒋舒不战而降,向钟会大开阳平关城门。

事实是,蒋舒刚刚献了阳平关,乐城守将王含、汉城守将蒋斌,马上就献城投降钟会。

事实是,直到刘禅投降,汉中也没有全部失守——直到收到刘禅的诏令,黄金围守将柳隐才开城投降。

事实是,那时的汉国黄晧乱政,姜维身为大将军也要屯田避祸。

事实是,那时的汉国“入其朝不闻直言,经其野民有菜色”,投降派占据着朝堂。

由于缺兵少将,那时的“敛兵聚谷”,其实是迫不得已。

不禁在想,如果那时的姜维仍在汉中,结果又将如何?

如果阳平关没有开城投降,结果又会如何?

败!

同样是败!

早晚会败!

失败的原因,并不是敛兵聚谷。

而是朝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