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一名新人,孟秋的工作很简单,看书、看资料、看文献。

时教授也很忙,不可能一对一带她,就给她布置了任务,告诉她这一周要看哪些资料,周五下午汇报,其余时间就让林亦寒带她。

林亦寒自己也有工作,他们小组在进一步改进制退器,目标是将制退器的能量效率和冲量效率提升到35%以上。

他就在他们实验室那一层的小办公室里,给孟秋搬了套桌椅,把她安排在那儿看书,说:“我就在那边那个实验室,有事就叫我。”

偶尔他也会带孟秋去实验室,或者去旁听他们的组会。

林亦寒没指望她都能听懂,主要还是带她熟悉熟悉研究所的节奏,长长见识。老师把人交给他了,他就得负责,更何况这还是他先认识的朋友呢。

林亦寒给小组里的成员介绍孟秋,说:“之前那个改进就是小孟给我的灵感。”

小组里的人对研究所来了新成员表示欢迎,但对林亦寒的话就不怎么相信了。

她给的灵感?

她一个高中生,知道制退器的原理是什么吗?

自从搬到这个山旮瘩里,研究所就没进过新人。他们在这里,环境闭塞,每天除了搞研究,也没有其他休闲方式,突然来了个生面孔,大家也挺好奇的。

孟秋进来没两天,他们就把她的情况打听清楚了。

听说是时教授把人招进来的,看林亦寒这走哪儿把人带哪儿的样子,应该是真的。

又听说这人是驻地官兵的家属,只上过高中。

大家就满脑袋疑问了。

他们901所可是重点机构,别说高中生,上过大学的都不一定能进来,她一个没经过大学系统教育的人,知道制退器效率怎么计算吗?知道内部结构中制退室锥角与制退室长度之间的关系吗?知道在加工过程中应该应用什么制造工艺和材料吗?

这些就不说了,这几年的高中,有没有实验课都不一定,一下子把她弄到这么重要的研究所来,她能跟上吗?

有人就猜,孟秋是不是家学渊源,家里有长辈是搞研究的。在学校没学,从小在家里耳濡目染也说得过去。结果也不是,没有,家里父母就是普通工人。

那就更令人费解了。

现在林亦

章节目录